今年1至5月,东风发动机厂BQ491i电喷发动机产量持续攀升,月产超过4000台,与上年同比增幅高达416%。面对今天的成绩,发动机厂员工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而在两年前,EQ491i发动机月产还不过百台,员工经常无活可干。2000年3月,东南汽车公司为了寻找配套厂家,派4名专家来发动机厂考察。短短两天时间,专家们就拎出了55个问题,并留下了三句颇耐人寻味的话:“懒惰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标准。”
全员“改善”:开启第三只慧眼
东南专家提出的55个问题,都是大家司空见惯、不太注意的“小问题”,诸如“零件随意丢在地上”、“车间现场随处可见漏油漏水漏气现象”、“不合格品标志不清”等。老工程师戴景昌感慨地说:“东南专家一针见血指出了我们存在问题的根源。我们的管理可以应付检查团,但在用户面前却漏洞百出。”
的确,历经创省优、部优、国优和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等大大小小的检查,员工们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哪一次不是收获赞语?唯独这次被人揭了“疮疤”。东南专家的三句话,使发动机厂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管理上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知耻而后勇,发动机厂积极转变观念,决心导入“东南”的管理模式,提出“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借东南风”为活动载体,人人实施持续“改善”,改进工作,改造环境,改造流程,改造文化。
厂长黄刚说,企业管理进步的实现有两种形式:一是突变,即革命性的变化;另一种是渐变,即日积月累地改进,这是曰本企业成功的经验,谓之“改善”,西方人称之为“持续改进”。在当前的条件下,后者是我们应取的方式。
在学习东南的过程中,员工们深刻地认识到,只要大家树立了“未来、顾客、竞争”三种意识,就可以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就有了改进的欲望,就可以开启“第三只慧眼”。黄厂长解释到:“第三只慧眼,就是发现问题之眼,‘改善’之眼。”
快乐“改善”:提升自我价值
老工人李醇甫,是杂件车间一名车工。以前他认为“改善”难度很大,是技术员干的事,普通员工干不好。5月份,他给车间的一台
沙子烘干机设备动了个“小手术”,一下子提高工效20倍。他感慨地说:“过去我们一天干5件活还很辛苦,现在一天轻轻松松干100件。‘改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其实‘改善’并不难。”装试三车间青工王宝顺,来这个车间不满三个月就完成了7个“改善”项目,其中一项还荣获厂里“改善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