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是西医快速发展的世纪的也是“西学东渐”的世纪,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中西医始终处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脉诊和解剖作为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医疗技术手段,不可避免的在医学技术领城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表面上看,是两种技术手段的差异所带来的认知障碍,实质上,不同医学技术争论的背后始终存在着文化的身影,医疗技术差异的背后必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东方文化主体更多的是“理学”、“宏观”,西方文化则以“实证”、“分析”为主。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脉诊是一种经验、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解剖也是如此。以脉诊和解剖为代表的中西医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哲学观念、认知方式、价值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
在哲学观念上,中医是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的关于疾病认知、诊断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中医的发展一直沿着思辨哲学的路线,看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诊治心得的总结,强调对待疾病需要采用辨证施治。中医认为,人是宇宙与自然的组成部分,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是两者处于和谐状态,适应自然并成为其一分子,让自身的小宇宙融入到自然的大宇宙中去。在中医中,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而非西医中所指的五大脏器。中医研究人体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来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西医是以科学主义和理性精神为指导,在技术至上、物质还原、标准化操作等影响下,生物医学认为,人体是由一系列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构成的一个体系,它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官及神经九大系统,它们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复杂的生命活动,让人体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虽然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不同部分,但它是一个处于相对限定区域,独立自足的现象,是一个实体。医生从孤立的症状出发,关注疾病类型,需找特定的疾病发生机制,从而控制或摧毁它们。西医所认识的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机器部件的功能障碍或零件破损,对于损坏的部件,只需更换即可。而中医认为人体是身心合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西医是现象世界,那么中医不仅包括现象世界,还包括体验世界。
在认知方式上,东方文化以整体综合的思维特征,强调天人合一的认知观念。古人的世界观分为天、人、地三个方面。其中“天”代表的是“天之人道”,要求人们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古代典籍《易经》为代表,其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把关于“人”的世界观进行了细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之天道”以《论语》为代表,“人之人道”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人之地道”以《道德经》为代表。古人认为做人就应该做到“人之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之人道”—才智谋略、以用奇兵,“人之地道”—自然无为,以无事取天下。最后“地”的世界观强调“地之人道”,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要求人们注重养生,以身体为根本的同时,紧紧牢记“天”、“人”的世界观,放弃追逐名利的心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到治本正心,达到本我和他物的自然和谐。
西方文化以原子解析的思维特征,强调神人相分的认知观念。西方人认为在纷乱复杂的世界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客观的事实真相,无论这个事实是属于科学范围还是归结于上帝的意志。因此,西方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进行物质还原,我们可以独立于自己的感觉、观察来获得关于自然世界的客观知识。正是在这样一种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导致了生物医学对疾病的简化,只认识到疾病的本身,而忽略了病人。毫无疑问,在治疗疾病方面,中西医都有着显著的疗效,就治愈过程而言如果非要说出区别的话,中医的疗程较西医来说可能更长。一项在纽约的调查发现,人们虽然对中医的疗程较长有些不满,但他们却高度评价中医花费大量时间给患者,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他们培养了信任的关系,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症。
毫无疑问,个人的行为模式是认知主体深受其母文化熏陶而社会化的产物。在价值理论方面,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孝文化底蕴深厚,使得中国人的社会价值取向注重(宗族内)他者利益,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语),强调(血缘性)群体意识。理论观更多的表现为以仁义为宗,以忠孝为怀。西方受到工具主义与理性选择的熏陶,使得西方人的社会价值观表现为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主体感受,崇尚个人自由。理论观更多的表现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重视社会这一实体性存在,并在此前提下力倡以人为本。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东方主张以自然为师,天工开物,西方则以自然为材,强调人力驭天。古代的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我交融,西方人则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主客二分,正是基于两种自然观念的不同。中医把病人和疾病看作一个整体,不仅治病,而且医人,西医则是身体与文化分离,把疾病从身体中分离出来加以治疗。中医认为,医生的实践经验并不是个体对理论的简单应用或经验积系,而是具有历史性、集体性和发散性,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一种特殊方式。西医认为,任何医学的实践经验都需要经过科学的检验,这种医学实践经验要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可重复操作性,这是西方人眼中的自然观。这些差异在药物药理方面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医用药理论属于黑箱理论,西方药物学是白箱理论。对于一种疾病的治疗,当患者服用药物之后,药物进入人体影响机体的哪些器官,循环系统?作用机理是什么?传统中医没有打开这个黑箱,无法作出详细的回答,而西方医学必须弄清楚药物进入人体后是通过什么循环系统来发挥作用,如何治好疾病的,这种对药物机理探求的差异更加突出了东方文化以虚为实,西方文化真假是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