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落伍者 返回首页

折翅的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im286.net/?88269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舌诊、 脉诊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已有 305 次阅读2014-6-30 13:10 |个人分类:中医

中医临床课教学是培养中医学人才临床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方式诊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十多年的中医临床课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舌象、脉象所反映的机体变化信息,分析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辨证、诊病,使其逐步形成中医的临证思维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目的及意义
中医的舌诊、脉诊是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其为重要的辨证指标。舌象、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阴阳关系密切,是反映体内变化的非常灵敏的标尺。舌象、脉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而进人中医临床课阶段的学生对以庄中医诊断学所讲授的舌诊、脉诊内容已经淡忘,习惯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理学、实验室客观依据的西丢辨病思维方式,不会用亲身感受一眼观、寻摸、耳闻,类比象、以外推内的中医辨证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医临床课教学中通过病、证对应的舌象、脉象动态变化,启发学生分析机体的变化,达到训练学生中医临证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具有中医l临证思维能力。


2 理论课教学应用
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已经掌握舌诊的理论,但面对诊查对象却舌苔、舌质分不清,更无从谈观舌思辨,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过渡方法和衔接规律,理顺中医思维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舌象,按观舌识体质、观舌辨证、观舌诊病、观舌知变分为四大模块,制作成教学光盘,在讲授总论诊法概要一舌诊部分时,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观舌识体质模块将正常人、不同体质的舌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健康人、亚健康人都有哪些舌象;通过观舌辨证模块让学生认识中医不同病证的舌象表现,使学生将舌诊与病证有机结合,并且每一病证的舌象按失调程度和是否有兼症分类,对比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心中初步形成机体在舌象上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标尺。如气虚证的舌象按虚弱轻重程度,兼湿、兼血瘀、兼血虚等分类,对比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心中逐渐建立定性、定量的标准,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形成;通过观舌诊病模块使学生知道舌象与“病”也相关,但不作为重点介绍;通过观舌知变模块让学生看到病证治疗前后的舌象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医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的信心。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存在舌诊、脉诊与病证结合不足。笔者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认真筛选,病例涵盖各论疾病中标准的病、证的舌象、脉象和病、证演变后的舌象、脉象及治疗后的舌象、脉象变化。以咳嗽风寒证为例:在讲授证候表现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标准风寒咳嗽的舌象、脉象与正常的舌象、脉象的差别,然后通过病例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质风寒咳嗽的舌象、脉象表现,以及感受风寒轻重程度不同的舌象、脉象变化,通过舌象、脉象帮助学生对病证进行定性、定量的诊断;最后通过舌象、脉象提供的信息四诊合参分析病机变化,进行药物加减。如患者舌质白,苔薄白,脉浮紧,启发学生白色主虚、主寒,而此处脉浮紧、舌不胖大无齿痕,无虚象,故舌象、脉象提示寒邪较重,方药可加麻黄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若舌淡白,苔白滑,脉浮不紧,启发学生滑主湿、主痰,脉浮不紧说明邪在表,寒不甚,故依据舌象、脉象追问患者痰的多少、稠稀以及以往脾胃情况以判断苔白滑的原因,方药可加陈皮、茯苓以理气化痰利湿,痰多另加香橼、半夏以化痰,以往脾虚腹泻另加白术健脾除湿以助驱表邪;若舌淡白,舌尖红苔薄白,脉浮紧,舌尖属肺,红主热,治疗宜辛温辛凉并用,既能疏散风寒之邪,又不助热。
相关产品:脉象模型 中医脉象训练与考试系统 智能型中医脉象仪 中医脉象诊断系统 中医脉象训练仪

评论 (0 个评论)

论坛客服/商务合作/投诉举报:2171544 (QQ)
落伍者创建于2001/03/14,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落伍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落伍官方微信:2030286 邮箱:(djfsys@gmail.com|tech@im286.com)
© 2001-2014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191号

浙ICP备11034705号 BBS专项电子公告通信管[2010]226号

  落伍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

手机版|找回帐号|不能发帖?|Archiver|落伍者

GMT+8, 2025-5-3 07:55 , Processed in 0.02887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