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疮疹是由水痘-带状疤疹病毒侵犯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引起的急性疤疹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可发展为顽固性神经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睡眠的影响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往往使患者夜不成寐,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身心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带状疤疹发病率明显较高,持续时间久,西医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带状疤疹在中医又被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可归入“痹证”范畴,主因肝气郁结,湿热毒邪闭阻经络,气机不畅,瘀血内停所致。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针刺夹脊穴和阿是穴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目前普遍应用于开放式针灸学多媒体教学系统。
阿是穴针对病所,是针灸临床传统的镇痛效穴,夹脊穴则以其独特的镇痛作用倍受青睐,近年来在痛证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夹脊穴紧邻督脉,与膀胱经第一侧线并行上下,督脉为“阳脉之海”,主管一身的阳气,足太阳为一身之巨阳,夹脊穴所在部位属人体阳气最充盛之处,针刺夹脊穴可起到振奋督脉阳气、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加之督脉和膀胱经贯脊,入络脑,与脊髓和脑关系密切,分布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内输于脏腑,使夹脊穴具有调神和调节脏腑气血而治痛的作用。同时,针刺夹脊穴的镇痛效应也经过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从神经解剖学来看,夹脊穴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伴行,其神经纤维覆盖穴区。而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相互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文通支与脊神经联系,并随脊神经前支分布到周围器官和脏器。交感神经交通支与脊神经的连接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因此,夹脊穴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穴位附近的椎旁交感神经干构成了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实验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可在脊髓水平直接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也可对脊髓以上痛觉传导通路具有调节作用,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提示其镇痛效应与抑制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有关。近年的临床研究还发现电针夹脊穴可增加血浆内啡肽的含量。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选用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的穴位进行电针和针刺补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良好的疗效,治疗结束一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出针刺补泻具有优于电针的远期镇痛效果,提示补泻手法的操作能够更好地控制疼痛的反复发作,同时在改善各个阶段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也优于电针治疗,说明基于中医整体观的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疗效更佳。这可能与2种针刺方式在人体的作用途径有关。已知的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针刺作用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内分泌、免疫系统对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电针与针刺手法两者在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作用途径可能有所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有研究显示,手针和电针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镇痛效果。手针在针刺穴位的始动信号可能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并通过肥大细胞脱颗粒将有效信息传递至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将信号传至中枢。可见,针刺手法和电针在体内产生效应的途径不完全一致,从而使得即使在相同的穴位施术,2种针刺方式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亦有差异。对补泻手法而言,则又有可能在不同方向上引起机体特异性的反应,已有实验研究表明,于肾阳虚家兔的肾俞、足三里施加针刺提插补泻法可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清除体内自由基,且其作用优于电针和提插泻法,提示提插补法对虚证有肯定疗效,且针刺补法与泻法有别。已有的研究表明,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不同于电针,在纠正机体的“虚证”与“实证”的状况方面可能较电针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而言,实施补泻手法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镇痛,通过针刺调整虚实,改善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以从根本上促使整体康复,更符合临床需要,这可能也是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优势(
http://www.dkzyjx.com/ )。
从中医学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多属中老年,本身存在年老体弱,正气不足,经络气血亏虚,无力驱邪外出的证候,在夹脊穴施加补法则有补益、鼓舞督脉阳气以祛邪之效,于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施加补法亦可通过补益经气使气血渐充,脾肾运化湿浊有源,起到升清去浊之效,于阿是穴施以针刺泻法则有助于祛除蕴藏在经络的湿浊弃血。针刺补泻兼施,具抉正祛邪之功效,较电针更加切中病机,因此疗效也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