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病,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接近10%,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目前在外科领域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案仍然是胆囊切除。100余年前专家在当时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认为切开胆囊取出结石保留胆囊的方法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故提出了“胆囊结石应该切除胆囊,不仅因为它含有结石而且因为它还能生长结石。”即著名的“温床学说”。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对胆囊结石研究的进展,目前“胆囊温床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胆囊结石的形成不能仅仅归结于胆囊本身的问题,而是将胆囊结石的形成倾向于全身性疾病的一个表现或早期信号(
http://www.dkzyjx.com/product006.html)。
中医学认为,脾胃“主运化水谷之精微”,食物的营养吸收归属于脾胃的功能,而胆囊可储存与浓缩胆汁,进食时将浓缩胆汁排入肠道,促进食物中脂质乳化和吸收,亦可促进食物中营养吸收,所以现代医学之胆囊与胆汁的功能可归属于中医学脾胃功能范畴。中医学历来有“肾乃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之说,健运脾胃以强后天之本是正道,而胆囊切除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后天之本.故作者认为不应提倡。
中医理论认为,胆道的通降功能有赖于肝气的正常疏泄,而现代医学成石病理中的胆总管括约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则与中医病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关,病机关键在于“瘀”“郁”。因此,疏肝理气、利胆化瘀是重要的胆石症治疗原则,以期减轻胆道病理改变,消除成石条件达到防石的目的。疏肝化瘀法应用于临床远期疗效较好,我院院内制剂“胆病颗粒”具有疏肝利胆、活血化前方瘀功能,应用临床30余年,安全有效。
本临床观察对25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了自身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健脾利湿、疏肝理气、利胆化瘀中药对胆囊结石患者结石有明显抑制作用,胆囊壁厚度及胆囊功能均有改善,随访1.5年间均无复发,但远期疗效待进一步的观察。
本次观察25例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无改变。笔者认为有选择的腹腔镜探查+右上腹小切口保胆取石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是目前胆囊结石早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