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家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突出了其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智能型中医脉象仪等中医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2.中医药教学模式的历史。
纵观世界教育领域教学摸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古代的典型模式—传授式,即“讲—听—读—记—练”模式;第二,17世纪夸美纽斯的“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模式;第三,19世纪早期赫尔巴特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及后来莱因的自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阶段教学模式;第四,19世纪20年代杜威的“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第五,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代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然而,在中医药发展的五千多年时间里,传统中医药学从无到有经历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主要形成的是以世家传承、师徒教育等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到了近代,经历了5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医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已经十分丰富,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医药教学模式的现状。
建国初期,“脏、乱、差”的医疗卫生环境,和一批中医教学仪器包括:中医脉象训练考试系统、中医脉象分析仪等不能确定统一规格,中医药教育向院校教育模式发展。在当时我国医学教学模式效仿前苏联医学模式改革的带动下,中医药课程体系也组建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但因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中各学科单元或领域的分化及相对独立,使学生对科学体系的整体把握产生了阻碍或限制,导致基础学习脱离临床,不利于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教学模式的更新探索,在近十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CNKI检索,在单门课程教学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者越来越多,2000年以来,发表此类文章1560篇,其中中医药课程443篇,每年数量呈递增趋势,课程涵盖了中医药学科所有主干课程,教学方法集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启发式教学;对课程进行综合性整合,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报道,尚不多见,说明目前对于中医教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历了近现代50多年高等教育大发展,传统的中医药学教学模式也随之丰富和完善、到现今主要归纳为师承式教学模式、主流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有填鸭式、灌输式、案例式等等。而PA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此种教学模式逐渐走进国内医学类院校,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走上了中医药类专业主要课程的课堂。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191号
浙ICP备11034705号 BBS专项电子公告通信管[2010]226号GMT+8, 2025-5-1 12:06 , Processed in 0.0292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