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华认为情志失调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而痹病发生之后也容易引起情志的改变。早在《素问·痹论》就有“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记载,同时又说“淫气优思,痹聚在心”,指出五脏痹的成因与情志有关。《中藏经》亦说:“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宜节优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清·罗美在《内经博议》中说:“凡七情过用,亦能伤脏气而为痹”;又说“肝痹者,肝气郁而血不荣筋之症也”。可见情志致痹主要与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有关,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是主要治法。
基于情志致痹的理论,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的治疗可以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情志不遂,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津亏失润;或血虚阴亏之体,复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以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均可致病。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则两目干涩;阴虚血燥,津液枯涸,脏腑不濡则口干、鼻干、皮肤干燥。血不养肝,肝气郁结,疏泄不畅,则情绪低落或焦虑易怒。且干燥综合征最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肝经调杨密切相关,肝与冲任两脉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肝之疏泄可直接影响经血之运行。临床除干燥见症外,干燥综合征患者平家还多见月经失调、不孕、流产、乳癖、带下等情况,提示肝经失调为干燥综合征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顾军花等提出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以疏调肝气、补养肝血、柔肝养阴为主。肝郁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或六郁汤;心肝火旺证用泻心汤、桅子清肝饮或丹桅逍遥散;肝胆(胃)郁热证用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肝郁脾虚证用归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导痰汤等;肝气失敛证用一甲煎、牡砺散、金锁固精丸等;肝肾阴虚证用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阴虚血瘀证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肝肾精血两亏证用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左归丸、三甲复脉汤等;阴虚火旺风动证用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大定风珠等。孔德坤等运用一贯用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26例,疗程30-50天,结果总有效率为96,15%。徐杰也提出从“中精之府”肝胆论治干燥综合征,认为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肝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气郁水聚,津液敷布障碍,机体阴阳失衡,以丹桅逍遥散为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转自:
http://www.dkzyjx.com/)。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患者长期经受口眼干澡、关节疼痛、多系统损害病痛的折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副作用的影响,面对工作能力受限,社交活动减少,生活质鱼下降,家庭、夫妻、朋友关系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精神压力,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提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更应关注患者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注惫心理疏导,与患者沟通,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正确发挥其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消除心身病理障碍,有效地改善其生活质量。中医学“情志致痹”理论和疏肝解郁、调理情志为主的治法,对于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有一定的治疗和纠正作用,但目前多为理论方面的认识和个案报道,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